出游异地,于我来说有一处最大的挑战与快乐就是寻找好吃的美食小店。虽然现在诸如City Guide的文章到处可见,网络点评推荐更是简便,但信息愈是繁杂,愈是难以分辨,加上岁月蹉跎,小餐厅本是风雨中飘摇的孤舟,常常物是人非,所以学会在那些点评推荐中选择一家真正好吃的小店很重要也很难。而我因为爱吃,也爱做菜,有了这份心思,加上一点切身经验,常常出游时与大家分享,倒也灵验,不妨笑谈一场。
我的经验可以用顶顶简单的大标语概括,曰——四不要。
小饭店生存须有独门武功、当家本事,没有几样特色菜肯定无能。当你跨入店门,翻开菜单的第一眼,你就能明白。好吃的饭店能做好的特色菜就这几种,严格地说不会超过六种。如果这份菜单上,既有川菜,也有本帮上海菜,还有湘菜,甚至有咖喱,那你马上拔腿走人。做白斩鸡的,做不好海鲜;羊肉做得妙的,不会卖大闸蟹;生意越不好的饭店,越是希望广种薄收讨好食客习惯,越是多菜肴品种。这些菜临时上阵,毫无准备当然肯定是做不好的。
聪明的店家老板,只会精做自己的拿手小菜。如果店家淳朴,那么常来的食客也会推动老板,因为特色菜好吃,每次也就精明的只点这几样,慢慢地老板也就不需要做其他一些菜品,专心做好这几样就是了。所以,第一要看菜单是否专情,菜品越少越好,要是敢于拿一张纸给你看一份手写简单菜单,而且并不配炫彩大图,那基本是极有自信的,你点单就是了。
记得十多年前,上海有一条极小的马路,叫昆山路,在这条昆山路旁边的大马路边上大楼是办各种国外签证的。昆山路上有家极小的小店,大概四,五张小桌,小到满座时坐下来都有些坐下去。微型门面开得居然是一家日式西餐店,老板是一中年男人,微胖有些秃发,据说早年在日本打工,回来自己开店。老板自己烧菜,端菜的是帮忙的老婆,夫妻两人操持别无二人。菜单也只是一张用日本动漫画的图文,里面最好吃的就是黑椒牛柳饭套餐。满满一大碗盖浇饭,上面盖着撒了芝麻的黑椒嫩牛柳和酱汁,用日剧台词来说真是满满的幸福。来的客人什么都不用多说,用手一指这个那个套餐,然后老板埋头烧菜,老婆端上咖啡热饭,真是比我吃过任何一家日料店的盖浇饭都要好吃十倍。
盖浇饭没有照片,但这是另一样无法复制的专情菜:苏州阿姨香菇辣酱面
这条紧接上一条,前后存在逻辑关系。因为是爆棚小饭店,所以食客老板彼此都有默契,每天都卖这几道特色菜。所以,对于食材的准备,搭配,前期调味都会提前精心安排。所以,你进门点单,一定在十分钟里上菜。在充分的准备下,温度,色泽,香味都会在第一时间里完美呈现,而且保持了食材的新鲜度。
相反的,越是经不起推敲的店家,越是上菜极慢。千万你不要以为你等候半小时以上不见饭菜踪影,是厨师在为你精耕细作,做菜讲究的是火候,这火候是必须算好提前量的。一切等你点单再去准备的饭菜,一定是要打极差评的.
曾经有过教训,去一家饭店。菜单花样繁多,询问老板,他都自信满满,自夸都有,都是拿手好菜。于此点单静候,好不容易才上一个冷菜,不好吃。再等了快一小时,热茶才慢慢上来,口味更是难吃,甚至红烧小黄鱼里面竟然未熟,是冷的。怒斥老板,老板哭诉,我们的小黄鱼都是现做的,客人点单才从冰箱里拿出来。微波炉快速解冻,马上下锅烧成。可怜这娇嫩黄鱼细肉,如此折腾,怎么可能再入口。
由此再推论,一般需要时间火候的炖菜一般不要点,除非是其特色,厨房厨师都有特殊配备,不然上菜很慢,同时食材有问题。比如炖鸡汤,除非此店的特色就是清炖鲜鸡汤,那么老板基本一大早就要准备炖煮,到晚上才能大锅几十锅,卖完为止。而一般饭店,尤其大饭店是没有闲暇灶头,没有厨师会为你一锅鸡汤炖煮浪费几个小时的。所以这些不以鸡汤为特色的饭店的鸡汤是不能点的。
有次过年的年初二,曾经和朋友临时约在沪上某大饭店吃饭,天气寒冷,想点个鸡汤暖暖。于是,等候半晌,一大锅蜡黄的鸡汤上台,有股奇香。奇香的意思,就是香气很特别,不像普通的鸡汤味,是什么味道我后来才知道。因为好久未聚,谈兴很浓,不免忘记喝汤,加上天寒地冻,鸡汤一会儿就凉了。于是,动也未动要求服务员拿回厨房重新热一下再上桌。服务员面有难色,但也无奈,只好顺从。结果,等十分钟服务员端上重新热过的鸡汤,我才明白我确实为难了他。蜡黄色的鸡汤,居然变成了咸菜绿色,搅动一下,再闻那股奇香。我终于记起来了,是什么味道?就是街头贩卖的老鸭粉丝汤的佐料味道,也就是鸡汤添加剂的味道,而这种添加剂再回炉加热就变色了。从此我对这种香气尤其敏感,只要饭店里面用了它我就能立马辨别出来。而就我参加的各种所谓的大饭店的聚餐,大部分的炖汤里面都用了这样的添加剂。(请诸位看客留心)
永远逝去的浦东三黄鸡
饭店成名,开一家分店,基本能保持水准;再开一家分店,一般都是亲戚管理,至少初期也能维持水准,超过三家的连锁一定不好吃。不用试,不用尝,百试都灵验。
中餐如此,西餐其实也一样。连锁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怎么会美味。米其林都是评本店,别无分店评论,至于吹嘘上海这家店是某地米其林三星厨师分店,那是忽悠,千万不信。美食要有镬气,那是一锅一锅亲手炒煮出来的。连锁超过三家,为了保证菜品水准,食材的把控,加上成本核算,,不管是大饭店还是小餐厅。所以都是送到你说去的连锁分店一定是半成品再加热,美食刚出炉的色香味和再回炉的那简直就是天差地别,其特有的新鲜度和湿润度都是无法还原的。所以,小南国,苏浙汇,顺风之类的酒店初期都是排队求食,后面都是规模巨大,遍布分店,但我基本不用尝试就知道,。哪怕诸如望湘园,辛香汇之类的中型餐馆,早期开的本店排队很长,确实菜品极具特色,一旦有风险投资进入,速成规模,分店遍地,一定菜品样子不变,味道完全不是原来那个味道了。
所以,我心心念念的小店,第一不轻易推荐,尤其不发大众点评,生怕被食客宠坏;第二,一般保持水准的小店,老板都并无野心,做好赚够全家吃饱就行,一旦此类小店翻身开了很多分店,再也不用预约排队去吃,那就基本已经自绝于食客了。
再说一例,由《舌尖上的中国》成名的沪上汪姐,曾经就在虹桥安龙路上开一家象山海鲜小馆。店里海鲜,上午由象山发出,下午到上海,做晚餐和夜宵。每次去不用等位,总有空桌,但也食客不少。点上一桌小海鲜,宁波做法,吃得津津有味也就三,四百块。食饭时,汪姐就和朋友自开一桌,必要喝酒,大声喧哗,很有气氛。后来汪姐出了大名,自开私宴,每位一千,六人起做,低消六千。我看朋友发过来的菜品图片,为了对得起那昂贵价格,她用美国樱桃做红烧肉,那生龙活虎的家常本帮被摆弄成的精致摆盘,色香味都实在是有些可笑。
遍布沪上街头的藏书羊肉面却唯一与众不同的一家羊肉
美食要有镬气,有烟火气,入得胃,才能暖得心。未入胃,先走心的,都是欺骗,形式大于内容。
食物是身体对故乡的记忆,出门在外,不过是短期还是永久,都无法忘怀那份记忆。只要一入口,那味觉就会带来幼时故乡的气息。所以,根本不需要风花雪月假装情怀,因为情怀本身就在食物里,你必须亲自品尝,亲自体验,亲自消化,才能身临其境,油然而生。从生理到心理的情怀是真爱,从情怀到情怀,那是装逼。
诸如店名是“很高兴遇见你”,“赵小姐不等位”之类的,菜单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类的,一副似通非通的装样,坚决抛弃。
美食如美女,媒人介绍得越玄乎,名字来头越花哨的,都是整容过的浓妆艳抹海天婊。大美女是林青霞,是巩俐,是莫妮卡贝鲁奇,不用个人简历,不用排片表,就这么大步流星迎面走过,活生生地拈花微笑,没那么多朦胧纱笼。
我自制的桂花酱鸭(扭曲版)
说了那么多最后附送一个小贴士——
去外地,看点评不知道小店实际好坏。如果此店有夜宵,做通宵的,基本就成。因为深夜,食客自然不多,能有自信付得起水电煤,用得起人员来通宵经营的小店,一定有拿得出手的自信特色美食。所以,不管是排挡海鲜,还是牛羊烧烤,或者一碗深夜汤面,只要是网上推荐,又能通宵营业至凌晨的,基本可入,而且不会失望。当然这一定理只能正着看,不能反着用。能做通宵加晚上推荐的,基本会好吃;反过来,好吃的不一定要做通宵,或者做通宵的,不一定都好吃,切记。
这是我的心肝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