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业动态 > 野生大黄鱼 够奢侈吧?想当年瑞安人天天吃到腻!

野生大黄鱼 够奢侈吧?想当年瑞安人天天吃到腻!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_^
请点上方
「瑞安论坛」
关注我们


点右上角【…】可分享本文给你的小伙伴们
更多资讯请看小编朋友圈 微信号 1508452726



最近禁渔期一过,吃货们迎来了吃海鲜季。

不过,不论市场上海鲜种类如何繁多,想要吃上野生大黄鱼都是很奢侈的事儿。

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的温州,黄鱼可是廉价的代名词,吃野生大黄鱼稀疏平常,甚至是吃到腻,黄鱼卖不出去放着腐烂也是常有的事。

今天,晚报君带你进入时光隧道,一起探究那些野生大黄鱼沉浮足迹……

数斤重一条的大黄鱼装满了一排排的箩筐,金灿灿的颜色远远望去发出一片光芒。黄鱼七八分钱一斤,人们一买就是几十斤。腌制,晒干,炒鱼松,或者干脆大锅大锅煮起来当饭吃。


绝对不是跟你开玩笑。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温州人民的幸福生活。


可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觉得幸福,在当时看来,吃黄鱼实在平常,甚至有点腻味。谁能想到,今天,野生黄鱼摇身变成“有钱难买”的稀罕东西。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源自50年前那场灭绝性的捕捞。


引进敲(舟+古) 一网捞起千担鱼

黄鱼又名黄花、大鲜、黄瓜鱼、大黄花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为传统“四大海产”之一。


我国捕捞黄鱼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世世代代,黄鱼成为温州人的美味佳肴,这种变化出现在1956年。这年,起源于广州的敲(舟+古) 作业经福建传入我市,进而给黄鱼带来灭顶之灾。


这年6月上旬,福建省惠安县崇武大团结渔业社的社长拿着一封介绍信来到平阳县(今苍南县)石坪乡。来人的目的是希望福建的几艘敲(舟+古) 船能停靠石坪乡码头。这个要求没人反对。随后,福建的这几艘敲(舟+古) 船只捷报频传,一天出去都能拉几百担(1担=100斤)黄鱼,多的时候甚至有一千担,惹得众人纷纷眼馋。


很快,渔民自发组织到福建学习这门“多、快、好、省”的新技术。回来后,敲(舟+古) 技术在我市各地铺天盖地掀起热潮。


永强一网拉上30万斤黄鱼,平阳拉上40万斤,乐清县一网打上57万斤黄鱼……这样的记录不断地被刷新,被改写。


“这里黄鱼堆成山,管你吃个饱,每人平均三斤……”当时的《浙南大众报》曾这样报道。黄鱼进入了疯狂的“黄金期”。

奖励手表 渔民回忆当年事

敲(舟+古) 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它是一种利用声学原理进行围网捕鱼的方式,即通过敲击特制的木板,用声音刺激黄鱼。黄鱼头部有一对耳石,当外界声波剧烈振动时,耳石会随之振动,渔民借此将晕头转向的黄鱼驱赶到一起,然后用围网捕捞。这一网拉上来,不管幼苗还是成年黄鱼都被一网打尽,最终导致黄鱼资源锐减。


龙湾状元海洋渔业大队是当年的明星捕捞队,今年73岁的江光和曾是位叱咤风云的船老大。回忆当时的情景,老人记忆犹新。


“以前每逢渔汛,我们站在岸边都能听到大黄鱼产卵时发出的咕咕咕的叫声,成片成片,两个人说句话都要高声大喊才能听得清楚。”江光和说,“有经验的人用耳朵贴在船板上听鱼叫,从叫声中判断鱼群密集程度和所处位置,以便下网捕捞。”


那么敲(舟+古) 到底是怎么操作的?江光和老人拿起纸笔,向记者描述敲(舟+古) 的海上作业方法。


“敲(舟+古) 需要两艘大船和数十只小船合作完成。这样的一个组合叫做‘一槽’。大船选好合适的位置下锚。两船相隔一定的距离以备张网。小船在两艘大船的前面围成半圆圈。每条小船各有三个人。一人摇橹。两人敲打放在小船船头的‘黄檀木板’。


数十只小船一边敲响木板,一边向内收缩,渐渐把鱼赶到张在两艘大船之间的大网里。”


这木板敲起来到底有多严重,据说,有个水性很好的人曾在作业时潜入水中探个究竟。结果在水中仅呆了几秒钟便受不了。就是这样的震慑力,活生生把黄鱼从水底逼上来。


“一下子拉上来一千担都是平常事,有一次市里为了表彰我们渔业大队的突出贡献,特别给几个捕鱼能手奖励手表和时钟。那时这些都是稀罕货,每天走在路上都有人用羡慕的眼光盯着看,我们都自豪了好一阵。”回忆起当年的风光,老人无限感慨。


三起三落 敲(舟+古) 被彻底禁止

敲(舟+古) 作业以产量高、成本低、工具简单、技术易学,吸引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兴趣。大家认为这是发展我市渔业生产的一条捷径。1957年,敲(舟+古) 作业达到鼎盛。大黄鱼的年产量从10多万担,骤然增加到200多万担(包括外地在温捕捞的产量),增加二十倍以上。


由于产量太大,并且交通不便,上好的黄鱼卖不出去,于是国家号召群众多吃鱼,支援渔民,在当时吃鱼也成了一种爱国行为,“爱国鱼”的叫法不胫而走。事实上,大批的黄鱼由于无法及时处理,变质腐烂。


1957年3月,很多专家和渔民大声疾呼“鱼子鱼孙都被捕上来了,这碗饭是吃不长的。”但到了该年6月,关于敲(舟+古) 是禁止还是继续,引发一场大讨论。1958年,全市上下一律禁止敲(舟+古) ,转入正常生产。


三年自然灾害,农业欠收,渔业减产,市场上物资匮乏。一些人提出“先救人再救鱼”的口号,敲(舟+古) 东山再起,出现第二个高潮。1964年, 的命令,同时温州市召开公判大会,判处几个坚持敲(舟+古) 生产的社、队干部和渔民为首分子,敲(舟+古) 再次被全面地禁止下来。


,敲(舟+古) 作业又陆续在一些海面出现,1975年,敲(舟+古) 被全面彻底地禁止。


“我已经十多年没见到过野生大黄鱼了”江光和叹着气告诉记者。说起大黄鱼锐减的原因,江光和认为主要是因为那两年“捕得太凶了,连小鱼都不放过。”


如今,市场上大多是养殖黄鱼,虽然外形相仿,但味道终究差了很远。野生黄鱼的价格飙升到七八百元一斤,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1991年,状元海洋渔业大队正式解散。渔民们收起网,上了岸,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曾经的错误,那么何时,野生黄鱼方能重新回到东海之滨呢?(注:文中“(舟+古) ”字属闽浙方言的译音)


作者:胡珍

小编:周弧

来源:温州晚报  


点下方阅读原文看网友在说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