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推广 > 舌尖上的隐患——野生蘑菇

舌尖上的隐患——野生蘑菇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本期概念

蘑菇:常见形式有干货蘑菇、生鲜蘑菇,市面上基本属于人工养殖蘑菇。

野生蘑菇:非人工养殖,春夏时节大量生长,一般采摘于山林、公园。

毒蘑菇:含有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蘑菇,一般毒性极强。


         如果你身边有个吃货朋友,和他们聊天肯定三句离不了好吃的。对于吃货来说,食材的选择是美味的关键。在贵溪,相比于鸡肉、猪肉、鸡蛋、辣椒,土鸡肉、野猪、土鸡蛋、土辣椒、本地辣椒更能刺激人的味蕾,甚至一提到这些字眼,好像已经能闻到那种特有的浓郁鲜香、强烈呛鼻又让人欲罢不能的辣味......

        或许在今年春夏时节的某个下雨的清早,在微风细雨中,嘈杂的叶家塘菜场,路面散落些黄泥巴,熙熙攘攘来往买菜的人走路都要不自觉地踮起脚尖。路边两排,推车上的、菜框里的、直接摆路面上的各种新鲜蔬菜、野生河鱼、麻线绑住脚的土鸡等等应有尽有。其中几堆特别打眼——新鲜的灰白色野生蘑菇,不用过水而自然清爽干净,或放有几根沾了些泥土和草叶。一个身形略廋的中年妇女正蹲在她的摊前,一边微笑地向你介绍她怎么采得蘑菇、味道怎样的鲜美,一边轻轻拨拢着她为数不多的劳动成果......

        然而,此时的你,正要做出买的选择,这个选择将导致你舌尖上的隐患。因为你买的野生蘑菇是否为有毒蘑菇,这个真的很难鉴别。而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就在我们身边。据媒体报道,去年贵溪附近的鄱阳县油墩街莲西村委会上田村蔡国爱夫妇一家四口误吃野生毒蘑菇灰花纹鹅膏菌,出现中毒情况,导致4岁的孙子身亡......

        关于野生蘑菇,这个舌尖上的隐患,敬请阅览以下内容:

        1、远离毒蘑菇的几个建议。

        2、食用毒蘑菇后的自我急救方法

        3、不靠谱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1

    

远离毒蘑菇的几个建议


  不采摘


  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最好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买卖

  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

  欲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饮食关键在于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预警宣传

  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做到人人知晓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尤其是具有潮湿土壤适合菌类生长的公园、植物园、旅游区、林场等地需做好警示,防止误采误食毒蘑菇,必要时可定期清理。

2

    

食用毒蘑菇后的自我急救方法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加盖毛毯保温;

  6、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3

      不靠谱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错误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事实上,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极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错误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编辑组

版面编辑:余冲冲

审核编辑:陈美蓉

总  编  辑:谌    璐